先别急着吐槽,也别着急点赞。球刚落地,薛飞的表情像极了凌晨三点还没写完作业的那种无助,观众席静得能听见自己心跳。输给卡尔伯格挺突然,但又不意外,像你手机里那条“付款成功”的短信,每个月都准时响,明明知道会来,却从没习惯过。比赛结束那一刻我有点走神,弹幕刷过一条:“又是薛飞,机票没白买。”你说扎不扎心?
谁要是没见过薛飞小时候的照片,真不知道他曾是被吹成“天才”的少年。那时候的新闻,和王楚钦、林高远混在一块儿,个个都是国乒未来的门面担当。可现在再看,王楚钦成了主力,林高远兜兜转转还在一线,薛飞这几年倒像是被时间按了暂停键。26岁,挂着“小将”标签,网友都快编出段子了。机会年年有,但真能有几次是专门为你准备的?
说到卡尔伯格,别怪我啰嗦,这人不是什么“陪跑王”。他打球很有火气,打谁都敢上去拼命。王楚钦和张本智和在他手下都栽过跟头,这回轮到薛飞,只能说,谁碰谁倒霉。你再看场上,薛飞发球,动作标准,落点却软,像没睡醒。正手一拍接一拍,关键分一到,手竟然抖,这场景让我想起中学考体育,轮到800米的时候,腿怎么都不听使唤。卡尔伯格那边倒是稳,一板一板地推,气势比薛飞还像东道主。
有时候觉得,国乒现在选人是真温柔。以前,输外战的后果大家都明白,直接停赛,写检讨,没人惯着你。现在是啥?再给你一个机会,怕你心态崩了。可这世界从来没对谁温柔过。运动员就得在压力里长刺,像马龙那样,千年老二硬是熬成了大哥。薛飞这几年,机会没少给,场面总是差点意思。这不是批评,是遗憾。每次看新闻写他“一轮游”,总有种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的悲壮气息,可惜虎没打着,自己先摔了跤。
场外讨论也是一锅乱炖。有人说他还年轻,没到巅峰。可运动员的年龄和普通人不一样,26岁正是该挑大梁的时候。别再扯“小将”了,网友都快把这个梗玩烂了。再说机会,不是用来体验人生的,国乒每一个名额都是无数人争来的。薛飞占了,黄友政、林诗栋就得再等等。你说国乒“人才济济”,但也不能年年陪着一个人兜圈子。
有趣的是,每次遇到这种一轮游,弹幕和评论区的情绪像过山车。有的说“浪费机会”,有的又喊“再给一次”,大家嘴上不留情,但都盼着下次能有奇迹。其实国乒和球迷一样矛盾:试错的机会越来越少,容错的成本越来越高。要说温情,竞技体育哪有温情?场上输了,回家慢慢琢磨。说到底,成绩才是硬道理。
再回头看数据,薛飞这场自失率高得离谱,发球抢攻没啥章法。前两局还能咬住比分,到了关键时刻,节奏全乱。对面卡尔伯格,打得简单直接,没啥花活,反而让人羡慕。网友们都懂,心理素质不硬,练再多也白搭。薛飞这回输得其实不冤。你要说技战术,卡尔伯格也没多神,但人家敢打敢拼,关键分不手软。
扯远点,想起林诗栋去年世乒赛那场外战,输了也是一片骂声。可这小子扛住压力,后面越打越顺,直接杀进国家队主力。运动员就是这样,要么被淘汰,要么逆风翻盘。薛飞这些年机会不断,真不能再用成长当挡箭牌了。国乒换人机制一软,竞争力立马下滑。以前老一辈打球,输了外战直接收拾包袱,没那么多情怀,现在倒成了“再给一次”,你说是进步还是退步?
说起网友的双标,也是笑点满满。换谁上场,输了就是“菜”,赢了就是“天才”。弹幕上,喷子和鼓掌的永远是同一拨人。运动员压力山大,教练组背锅也成了家常便饭。谁都不想成“机票型”选手,谁都想打出个名堂。可机会这玩意儿,说白了,拼的是谁能在泥地里爬起来,不是摔倒多少次。
说着说着,突然想到,乒乓球圈里,天才少年多得是,能熬到最后的真不多。樊振东当年胖乎乎的,大家都笑他一身婴儿肥,现在呢?主力、冠军、顶流。马龙被叫了十年“千年老二”,愣是熬成乒坛GOAT。机会只留给能扛得住的,没人能靠“再给一次”混一辈子。
你问我,薛飞还该不该继续拿机会?我也说不准。竞技体育,没有剧本。你觉得他还值得机会,还是更想看新人搅局?评论区见,我先去给自己泡杯茶,等着看你们怎么掰扯。
网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